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蟠猫乡克服产业发展短板,立足民族、生态两大优势,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蟠猫乡地处元双公路沿线,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然而,便利的基础设施条件并没给蟠猫乡带来产业的发展。
蟠猫乡乡长柳思龙:蟠猫乡被列为生态保护区。为了守住生态红线,重大项目、规模种养殖难以落地产业发展,长期以来,(这)是困扰我乡发展的短板。
一边是生态保护的红线,一边是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的现实。面对困局,蟠猫乡认真梳理发展优势,决定将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作为破局的利器。整合资金,建立了非物质文化传承培训学校和彝族歌舞、彝族刺绣实训基地,累计开展了彝族歌舞、彝族刺绣培训15期1000多人次。
春节假期刚过,这所全州首家非物质文化传承培训学校就迎来了首批培训学员。
蟠猫乡非物质文化传承培训学校教师邓云芳:最突出的这款花,从这个心心里面一层一层的缝出来,效果更好。
邓云芳是蟠猫乡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在,她不仅在培训学校当老师,而且还在乡里开起了彝绣商店,成为了专职的手艺人,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蟠猫乡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邓云芳:没有开这个刺绣店以前,我们都是种地,还要供娃娃读书,(收入)不够用。开了刺绣店以后,(收入)比以前种地是翻了几个倍了,现在,(一年)毛收入10多万。
蟠猫乡彝族绣娘毕琼珍:不培训以前,这些配色,还有层次感分不出来。经过培训以后,绣出来的东西更好、更上档次,也更好销售。
除了在家乡经营,更多经过培训的手艺人选择外出发展。王光金是蟠猫乡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经过几年的发展,他和儿子在牟定县城开了两家月琴制作商店。
蟠猫乡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光金:一年毛收入一二十万。徒弟有20多个,他们抽空做,每年(都有)五六万的收入。
据统计,蟠猫乡现有非物质文化传承人41人,会制作小二胡、四弦的民间艺人120多人,在县内外从事手工刺绣、彝族服饰加工的民间艺人已超过3000多人。目前,蟠猫籍群众经营着彝族刺绣服饰、彝族工艺品店51家,吸纳近1800人就业,产值达1200多万元。
站在乡村振兴的新起点,蟠猫乡正利用多年沉淀的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大优势,全力布局乡村旅游产业。
蟠猫乡党委书记田波:着力打造彝族文化、农耕文化、农业观光、生态养生为一体的民族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体验区,发展壮大乡村旅游,把民族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拓宽群众的增收渠道,带领群众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