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彝绣产业的蓬勃发展,牟定县的众多乡村迎来了新的变革,尤其是在“万企兴万村”行动的推动下,彝绣不再只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更成为了带动经济增长、促进妇女创业和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彝绣产业的创新发展,让曾经远离家乡的母亲们回到村庄,不仅找回了家庭的温暖,更找回了对生活的信心。

传统技艺焕发新生彝绣带动妈妈们回家创业
牟定县腊湾村是一个普通彝族聚居村,年轻的母亲们为了生活,不得不离开家乡外出务工,将孩子留在家中与老人一起生活。彼时,村里的孩子们每天都渴望母亲的归来。然而,随着牟定彝绣产业的发展,这一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楚雄州“1+1+N”政策的支持下,牟定县将彝绣与带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现代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推出了“企业+协会+绣娘”的合作模式。这个模式不仅给绣娘们带来了丰富的订单,更通过创新设计和先进技术的引入,提升了彝绣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如今,很多母亲不再需要背井离乡外出务工,她们可以在家中做绣活,靠勤劳的双手增加家庭收入。据统计,从2013年到2023年,牟定县的绣娘人均月收入从563元增加到3180元,固定用工的绣娘年收入可达2至4万元。外出打工的母亲们,纷纷回到家乡,用针线绣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了“背着娃、绣着花、挣着钱、养着家”的梦想。牟定县凤屯镇村民杨菊萍,身患残疾的她就是绣娘中的一个典型,由于身体残疾加上需要供孩子读书的巨大压力,生活的重担让这个朴实的农村妇女透不过气,以前她靠编织毛线为生,冬季才有收入,随着彝绣产业的发展,她成为了一名绣娘。杨菊萍说:“自从来做彝绣,生活好了很多,一个月有两千多的固定收入,也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企业助力绣娘就业
牟定县的彝绣产业发展不仅依靠绣娘的技艺,更离不开企业的推动。彝绣会员企业通过“万企兴万村”行动,深挖彝绣文化的价值,紧密联系乡村绣娘,为她们提供稳定的订单和创新设计理念。这些企业不仅推动了彝绣传统技艺的传承,还通过市场的力量助推了产品的创新升级。
在腊湾村和其他彝族聚居村庄,彝绣企业与村里共同建立了30多个绣坊和两个彝绣车间,帮助了280多名专业绣娘和业余绣娘实现就地就业。许多绣娘不再为生计发愁,而是专心投入到彝绣创作中,在家门口就能每月赚到3000元以上,兼顾了家庭与事业。这种灵活就业的方式,既保持了家庭的和睦,又促进了农村妇女经济独立与个人发展的双重目标。
通过“村企共建”的合作模式,牟定县的彝绣产业从乡村车间发展到规模化工坊,再到家庭作坊,实现了企业与村民的紧密结合。说起牟定彝绣,不得不提的就是牟定县杰鲁彝绣的金瑞瑞,作为成功创业的青年企业家,她的企业不仅发展良好,还带动大量绣娘返乡创业。
金瑞瑞说:“2003年在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们的彝绣企业就做起来了,那时候是我母亲在做,2014年我返乡创业继续做彝绣,目前我们带动了37个残疾人绣娘来创业就业。”

彝绣产品创新从传统走向时尚国际
牟定县彝绣不仅保持了传统的民族工艺特色,还在企业的带动下融入了现代设计元素。从传统的服饰绣品到家居装饰,再到文化礼品,彝绣产品已经超越了以往的局限,焕发出了时尚与实用并存的全新面貌。
通过参加各类展览和市场推介活动,牟定彝绣已经多次亮相国内外知名展会,包括昆明国际博览会、意大利米兰时装周等。彝绣绣品不仅仅是手工艺品,更成为了具有文化意义和商业价值的产品,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广泛喜爱。
彝绣企业还与绣娘们共同开发了一系列联名定制产品,推动了彝绣品牌的知名度。企业创新设计与绣娘手工艺相结合的模式,不仅拓展了彝绣的市场,还提高了绣娘们的收入。绣娘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绣法,她们在企业的指导下掌握了更多针法和创意设计的技巧,彝绣产业因此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金瑞瑞说:“我们的彝绣已经和各行各业产生了联系,下一步我们将立足于云楚雄彝绣主干线,开枝散叶,联合各地州的少数民族非遗文化,通过彝绣呈现方式,讲好云南故事。”

“妈妈回家”的故事,不仅仅是彝绣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它也是乡村振兴、妇女就业增收的生动体现。牟定县将继续依托彝绣产业的发展,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让更多农村妇女通过彝绣实现自我价值,带动整个乡村共同走向富裕与繁荣。(云南网记者 段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