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牟定县着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与理论武装、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移风易俗、便民服务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具有牟定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之路,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营造了良好社会风尚。
聚焦铸魂育人,充分发挥百名新时代好声音宣传队、百名网评员、百名“小蜜蜂”百姓宣讲团、百名科普宣讲员、百名网络主播、百名文艺工作者“六个一百”宣传队伍作用,运用左脚调、花灯歌舞、白话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打造“院坝课堂”“党员夜校”等特色宣讲阵地37个。结合“五史”学习教育、“学习强国”平台推广使用,组织开展主题阅读、知识竞赛、座谈交流等活动350余场次,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聚焦共建共享,探索“文明实践+社会治理”新路径,将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与基层网格员队伍有机结合,构建矛盾化解、实践服务、宣传教育“三位一体”的乡村治理新路径。志愿者化身政策宣传员、民情信息员、矛盾调解员、文明劝导员,参与政策法规宣传、社情民意收集、安全隐患排查、邻里纠纷调解等工作。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1个、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6个、州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0个、县级民主法治示范村67个,培养“法律明白人”780人,指导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727个。
聚焦兴业富民,坚持“富口袋”与“富脑袋”并重,将文明实践与推动产业振兴、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实现精神物质双丰收。建成覆盖7个乡镇89个村(社区)的彝绣车间、彝绣坊,形成“县有园区、乡有车间、村有绣坊、户有绣娘”的发展格局和“文明实践+骨干企业+协会(合作社)+绣娘”的发展模式,把彝绣文化产业变成“把妈妈留在家门口”的幸福产业,培育规上彝绣企业5户,发展壮大彝绣企业165户,带动1万余名绣娘实现增收致富。依托文明实践阵地开展新媒体直播人才培训2560人,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在正月十五、“二月八”“三月会”、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期间开展“文明实践+电商”活动,宣传推介本地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乡村旅游资源,拓展销售渠道。截至今年8月,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8.62亿元,实现网络零售额3.37亿元。开展诚信经营宣传教育主题文明实践活动4场次,引导全县市场主体守法经营、公平竞争。
聚焦成风化俗,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主阵地,持续深化移风易俗,大力弘扬时代新风,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村规民约、行业规范、学生守则,制作公益广告21500平方米。评选2025年度“楚雄好人”3人,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群众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牟定县农村婚嫁彩礼、礼金、酒宴等倡导性最高限额标准执行有力,《移风易俗“三步走”文明新风进万家》入选全国移风易俗案例集。常态化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62场次、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3场次,牟定“村D”左脚舞IP入选省级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聚焦普惠精准,将文明实践与便民利民服务有机结合,打造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整合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文化站、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阵地资源,打造“15分钟志愿服务圈”。积极探索“文明实践+专业社工”联动模式,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设计推出关爱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邻里守望”志愿服务项目,开展环境整治、医疗健康、法律援助等普惠性项目,精心打造“朝夕相伴·温暖同行”文明实践助老护童项目。进一步完善“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队伍接单—社会公众评单”模式,确保志愿服务精准高效。管好用好“文明牟定云平台”,实现活动发布、报名参与、积分管理、风采展示等功能线上化。截至今年9月,“文明牟定云平台”共开展活动8939场次,参与志愿者3.3万余人,服务群众17万余人次。(通讯员 李文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