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微风拂过牟定县共和镇际盛村委会中村连片的稻田,金黄的稻穗随风轻摆,仿佛在诉说着一年的好收成,将“丰收”二字描绘成眼前这幅动人的田园画卷。
在牟定县隆兴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理事长唐启玉俯身站在谷物烘干机旁,专注地调试着温度。机器内部热浪平稳循环,稻谷在滚筒中缓缓翻滚,每一粒都在等待着褪去潮气、焕发生机。2台谷物烘干机24小时不停歇地运转,单台便能烘干12吨粮食,为秋粮的及时收储提供了坚实保障。

牟定县隆兴农机专业合作社以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社会化服务为核心,从工厂化育秧为农户提供优质秧苗到组织社员规模化种植粮食作物,再到统筹农机手开展全流程作业服务,每一个环节都彰显着机械化带来的高效与便捷,逐步改变着“靠天吃饭”的旧模式,让粮食生产驶入了科技护航的快车道。
这份坚守和创新,让合作社斩获“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全国星级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多项荣誉。唐启玉也获得“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云南省拔尖农村乡土人才”等荣誉。
隆兴农机专业合作社所依托的科技力量,已成为楚雄州秋粮增产增收的关键密码。近年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们带着丰富的知识与技术扎根牟定,建成袁平荣专家工作站,专注于优质水稻新品种选育、示范种植及实用技术研究推广,将科技的密码送到农民手中。

“2025年,合作社引进了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培育的云粳50号、云粳37号在楚雄州示范推广种植。”唐启玉的话语里满是自豪,“合作社自己种了500亩,还带动周边农户和种粮大户种了1700亩。经过测产,平均亩产量高达650公斤,总产值实现550万元,1200户农户也跟着增收!”
“我们还要与省农科院深化合作,把更多好品种、新技术引进来,让大家都能尝到科技种粮的甜头!”唐启玉笑着说。

农业科技的“根”有多深,农业现代化的“叶”就有多茂。截至目前,楚雄州建设农业领域省级专家工作站30个、州级专家工作站15个,选派科技特派团12个、科技特派员712名、“三区”科技人才277名,让科技的种子在楚雄大地上生根发芽。
在楚雄州粮食稳产增收的画卷中,少不了能人领航的身影。2014年5月,土生土长的牟定人李籽奇返乡创业,流转土地,规模化种植油菜、水稻等作物,全程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在政策支持下,李籽奇还开展水稻、油菜机插、机播和机收的实验示范推广。

在像唐启玉、李籽奇一样的“新农人”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群众走上了农业机械化增产增收的道路,牟定县共和镇天山村委会村民果明就是受益者之一。“今年我家种了50亩水稻,你看这稻穗,颗粒多饱满!”果明站在田边,轻轻拨弄着金黄的稻穗,脸上洋溢着喜悦,“预计能卖10万元呢!”简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丰收带来的踏实与希望。
从科技赋能的合作社到返乡创业的种粮能人,从优质稻种的推广到机械化作业的覆盖,是无数人用汗水与智慧浇灌的成果。近年来,楚雄州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抓手,全力构建形成“1+8+2”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格局。目前,全州粮食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370万亩以上、产量保持在131万吨左右,人均粮食占有量达566公斤。
如今,放眼广袤山乡,田间的稻浪还在翻滚,机器的轰鸣声还在回荡,农户的欢笑声还在传递,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蓝图,正在楚雄大地上徐徐展开。(楚雄州融媒体中心 贺荟蓉 赵文丽 吴维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