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2016年至2020年,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认真落实“四个全面”重要战略部署的关键时期,也是进一步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宏伟目标的重要里程,更是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原则,对辖区内适宜发展特色农业的资源在时间上、空间上作出的总体战略安排及部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赶超发展,切实解决好“三农”难题,推进加快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认真总结我县“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十三五”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目标、支撑项目和保障措施,编制了《牟定县“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十二五”取得的主要成就
1、农业生产稳步健康发展。到2015年末,全县粮食总产量 10.5万吨,比“十一五”末粮食总产量8.1 万吨增加 28%。其它农产品生产也获得了丰收:油料产量7620吨、茶叶产量 183.3吨、水果产量4896吨,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 6%、 5%、5 %。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稳步增长的基础上,优质米、特色果蔬、优质豆类等农产品源源不断输出供向外地,进入国内外市场,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建设逐步扩大,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了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需求,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2、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实现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3.25亿元,比“十一五” 期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5.75 亿元,增加17.5亿元,年平均增长7.6%。年平均农林牧渔业产值12.65亿元,比“十一五”年平均农林牧渔业产值9.15亿元,增加3.5亿元。其中,农业产值五年累计41.11亿元,比“十一五”农业产值累22.33亿元,增加18.77亿元,年平均农业产值8.2亿元,比“十一五”年平均农业产值4.46亿元,增加3.74亿元,农业产值比重占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的65%,比“十一五”年平均农业产值比重占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的62%提高了3个百分点。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不断提高,提高了农村生活的质量。
3、农业结构调整趋于优化。“十二五”期末的2015年,全县第一产业在县内生产总值中的增加值所占结构比重为30%,第二产业占33%,第三产业占37%,按产业结构比重高低排序为三、二、一。在种植业结构上,2015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预计达55.8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35.7万亩,经济作物21.18万亩,粮经种植结构比例为59:41。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优质稻、辣椒、双低“油菜”、冬早蔬菜、特色水果、玫瑰、花卉等产业等正逐步发展形成一定规模。
4、农业产业发展成效明显。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农业科技人员转变思维方式,一手抓生产,一手抓市场调研,注重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内向型农业经济向外向型农业经济转变,按照“围绕市场,依托龙头,依靠科技,突出重点,因地制宜,提质增效”的原则,稳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抓好分类指导与服务,使耕地、资金、技术、劳力等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合理配置,把“结构调佳、规模调适、品种调优、效益提高”,引导农民发展市场农业、商品农业、订单农业,依托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县共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2家(其中:省级8家、州级14家),截至目前全县共认证绿色食品20个。发展种养殖业家庭农场 42个、经营土地面积达2408亩;在工商部门注册的种养殖、农机专业合作组织262个,已有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省州县示范社称号。培植种植大户120户,其中:粮食种植大户 35户、种植水稻面积2800亩,有2名种粮大户已被省厅初步确定为全省种粮大户补助候选人;经济作物种植大户 85户,种植经济作物面积5000多亩。探索出了“围绕一个龙头企业、建设一个基地、开发一个主导产品、占领一片销售市场、带动一方资源开发、促进一项产业结构调整、致富一方农民”的“七个一”的产业化模式。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为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带动作用。“十二五”末,依托粮食流通企业,推广种植优质稻8万亩,以“牟定油腐乳”加工业为龙头,推广种植“双低”油菜5万亩,优质高蛋白大豆套种玉米3万亩,辣椒1万亩;围绕脱水蔬菜加工企业,带动农户种植冬早蔬菜 万亩等。
5、农业机械化水平迅速发展。“十二五”期末,预计全县拥有各类农业机械总动力9653万瓦特,农业机械总产值5320万元。在农业机械中,拥有各类拖拉机 台;拥有农用水泵等排灌机械 台(部);拥有收割机、种子包衣精选机3600台。乡村农机户5300户,农机经营收入3400万元。到2015年末,预计农田机耕机耙作业面积15万亩,比2010年7万亩增长120%。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使用,增加了物化劳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为农业现代化注入了活力,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的持续发展。
6、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十二五”期间,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低产田地改造、土地开发整理、脱贫攻坚、沃土计划、丰收计划等项目,特别是龙虎水库建成,庆丰、东清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工,坚持以治水改土为中心,依靠科技,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与农艺措施相配套,山、水、田、林、路、电、村综合治理,夯实了农业基础,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到“十二 五”末,预计全县改造中低产田地5.8万亩,建成高产稳产农田3.6万亩。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科技成果推广日趋显著。“十二五”期间,累计推广农作物良种165万亩,良种覆盖率比“十一五”期间的90%提高9个百分点。到“十二五”末,水稻、玉米、小麦、蚕豆、油菜良种覆盖率分别为95%、98%、90%、95%、98%。“十二五”期间, 2015年推广水稻测土配方施肥20万亩,实施水稻丰收计划45万亩;推广玉米地膜覆盖 40万亩,玉米立体间套种 20万亩,玉米丰收计划20万亩;推广小麦条点播30万亩;蚕豆“三盖”10万亩,各种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45万亩;推广施用专用肥 90万亩,年均 18万亩;水稻多样性优化栽培4亩,防治农作物病、虫、草、鼠害380万亩次,挽回粮食损失530万千克;组织技术培训50万人次,平均每年受训15万人次。
农广校办学水平迅速提高,“十二五”期间共开办大专班7个,毕业学员240人,本科班 10个,毕业学员150人;绿证培训40期,发证1800人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2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5期、2100人。同时,开展技物配套,搞好生产资料等农用物资供应,提高了社会化服务水平。“十二五”期间,共引进农作物良种150万公斤,其中,调供水稻良种350万公斤,小麦良种180万公斤,杂交玉米种子30万公斤,蚕豆良种 450万公斤,油菜良种190万公斤,大麦良种70万公斤,其他作物良种 50万公斤。农业科技在农业中的贡献率达70%。
8、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得到加强。“十二五”期间,每年组织抽检农产品112批次,抽检样品2557个次,组织流动检测车开展农产品市场、产地现场检测12场次;统一制作,并发放《农产品安全生产记录》70余本,督促县内50亩以上规模连片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健全生产记录台账,逐步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组织完成了县内50亩以上规模连片农产品生产基地负责人的告知、约谈、培训、承诺工作,告知、约谈、培训农产品生产基地负责人70余人,发放《告知书》70余份、签订《承诺书》70余份;组织完成了农业转基因生物事前监管工作,告知、约谈、培训、签约种子经营企业(经营门店)100个、农产品生产基地50余个、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17家;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7场次,发放宣传资料6500份,接受群众咨询450余人次。
9、农业综合执法得到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进一步落实,《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在农业发展中得到贯彻落实。“十二五”末,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工作机构健全,制度完善,监督有力,有效地保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维护了农村经济秩序,为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二)“十二五”取得的成功经验
1、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十二五”期间,全县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巩固了农村税费改革、农业税减免、减轻了农民负担、加强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和各项强农惠农补贴等政策的落实,保护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提高服务质量。县、乡农业部门坚持解放思想,深化体制改革,认真组织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组织开展了创先争优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忠诚干净担当学习活动,使广大科技人员的思想获得了大解放,积极参与县、乡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调动了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服务“三农”的积极性,提高了科技服务质量。
3、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十二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农业和农村工作作为重点,切实加强了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注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县以水库除险加固,高稳农田建设,土地开发整理,中低产田地改造、退耕还林,脱贫攻坚和基本烟田水利设施为重点,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和抗风险的能力,加快了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步伐,推进了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龙虎、中丰等大(中)型水库兴建及病害水库的除危加固工程,从根本上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为战胜各种自然灾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科技兴农调结构,依法行政助增收。全县上下围绕“科技兴农调结构,依法行政助增收”的工作思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在烤烟“双控”条件下,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狠抓优质烟,扩大“双低”油菜、优质稻米、冬早蔬菜的种植面积,努力培植新的农村经济增长产业群体。同时,加强了农资市场监管和农民负担监督,杜绝了假劣农资,减轻了农民负担,确保了农民利益,让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三农”难题的破解。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全县19.8万亩耕地中三分之二分布在山区和半山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农田基础建设任务重;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差,除坝区近年由于加强水利及配套设施建设,解决了灌溉问题外,19.97万亩耕地中一半属于雨养农业,严重制约了全县蔬菜产业的发展。60%的粮食和经济作物集中种植于占全县土地面积仅40%的坝区。山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近年来已逐步推进,但部分地方条件还很差、一定程度上靠天吃饭,农产品产量、品质受气候制约。广大山区土地利用率低,造成资源的浪费。另外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业上除新建成的龙虎水库及配套工程、土地开发整理、现代农业烟田示范区建设、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投资作支撑外,“十二五”期间农业部门参与实施的工程项目较少,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还不大。
2、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增收步伐缓慢。牟定县是典型的农业县,多年来一直是传统产业作支撑,特色产业较少,导致农民增收渠道不宽,步伐缓慢。
3、思想认识存在差距。部分干部及群众对粮食生产安全认识还不够,思想上对粮食危机并没有形成统一认识。
4、推广经费投入不足。农业科技培训和推广及项目工作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升值。
总之,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前进中仍存在着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业发展不仅受到资源约束,同时还受市场约束,消费决定生产的多样化、优质化,需求决定品种结构和质量的问题已在农业生产中日益显现。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业结构不合理,特色不突出;信息技术服务滞后,科技含量低,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结构调整缺乏资金、技术支撑和保障,农业效益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新时期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十三五”期间必须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
(四)“十三五”的发展环境
1、有利环境。一是国家对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政策支持。每年中央都出台1号文件,表明了加快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决心。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三农”投入,继续增加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规模,支持高效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农业的发展;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大良种补贴力度和范围、大规模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和根据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和农作物实际播种面积,及时增加农资综合补贴;大幅度增加中央和省级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规模,新增一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规模和范围。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旱作农业示范工程,对应用旱作农业技术给予补助;实行以奖促治政策,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开展农村排水、河道疏浚等试点,搞好垃圾、污水处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培育新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二是省、州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省州加大对粮食增产增收重大项目、优势特色产业项目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的投入力度。至2020年全省建立600个以上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稻谷、玉米、马铃薯、麦类、高产示范区(“双低”油菜)、生产加工示范区(茶叶、蚕桑)、蔬菜、花卉外销生产示范区等,支持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三是牟定县具有良好的发展条件和市场空间,科技人员长期深入农村和农业生产第一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我县农业科技推广提供人才保障。在自然资源方面,牟定地处滇中腹地、优越的立体气候条件、丰富的生物资源、正反季不分的耕种作物、绿色食品生产的环境,而且无污染,紧紧依托州委、州政府冬季开拓“三北”(东北、西北、华北)地区,夏季打开东南沿海地区和闯进东盟自由贸易区及欧美地区的农产品市场的总体规划,对牟定的冬季农业开发提供坚强保障。
2、主要挑战。一是耕地等资源逐年减少,城镇人口逐年增加,需求刚性增长,粮食供求仍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受市场的约束越来越大,受“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影响的局面日益显现;二是受国际金融风波的影响和农产品生产的科技含量较低,难于满足市场对多层次、多样化营养、安全、保健食品的需求,国际国内的市场占有率低,农产品出口量受阻。三是干旱、洪涝、低温冻害、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制约了农业增产增收;四是农民素质普遍较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五是农村土地合理流转使用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缓慢,阻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深化农业和农村改革,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依靠市场牵动、政府推动、科技驱动、企业带动、产业促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立足州内粮食自给、拓展绿色食品外销,全力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着力名、优、特农产品市场化配置,大力发展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组织化、产业化的高原特色农业,围绕“三增”(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以“解放思想、加快发展”为主线、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基本要求、以现代农业发展为方向,以粮食安全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以农产品加工为突破口,实施“转变、拓宽、提升”(转变增长方式、拓宽发展领域和途径、提升发展能力和竞争力)农业发展战略,加大城乡统筹、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植现代农业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建立健全创新机制和保障机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整体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协调发展,奋力加快牟定赶超发展新步伐,努力开创牟定“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局面。
(二)发展思路
突出解放思想,加快发展这一主题,遵循经济规律和科技规律,立足县情,分类指导,发挥优势,择优布局,打好“三张牌”(特色牌、气候牌、无公害牌)、建立两大体系(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四大工程(粮食生产安全工程、良种工程、绿色证书工程、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完成三大计划(沃土计划、丰收计划、农业生态环境建设计划)、实施六大战略(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特色品牌战略、科技兴农战略、产业化经营战略、依法兴农战略),大力发展商品农业、特色农业,全面推进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农业总产值计划年递增8%,到2020年力争使农业产值达到35万元(现价,不含烤烟),年均稳定粮食种植面积32万亩,粮食总产不低于万1.1亿公斤,粮、经种植比例达46:54;到2020年实现农业机械总动力9500万千瓦特;优质稻种植面积占实种面积的98%以上,玉米、小麦良种推广覆盖率保持在 %以上;建立优质粮油生产基地、特优经济作物种植基地;农业教育、科技培训、农业环保、农村经营管理、农业行政执法取得明显成效;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到2020年达12000元;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0%以上,农民人均拥有1.5亩左右的高稳产农田,努力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三、发展重点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庄园经济
1、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理念,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立足县内的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和经济社会优势,因地制宜、突出产业特色、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使农业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一是通过实施植树造林、森林保护、退耕还林、农田水利建设、江河污水治理、节能减排等工程,努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逐步建立覆盖全县的农业生态保护区;二是建立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治机制,采取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规程,组织生态化生产。以测土配方施肥为重点,大力推广减量化、精准化的施肥用药增效控污技术,积极应用有机肥、生物肥等生态肥料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实行生态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现代养殖模式,建设沼气工程等能源环保设施,加强排泄物治理,积极推广“畜—沼—作物(果)”等农牧结合的生产模式,加强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利用,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三是加大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力度,推行设施栽培、生态养殖、立体种养、种养加一体化、休闲农业等模式,提高耕地产出能力,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四是围绕市场消费需求,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重点发展蔬菜、粮油、畜禽、人工食用菌、蚕桑等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区(带),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建立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机制,创新应用农业生产、质量安全管理、农产品精深加工、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开发等先进技术,全面推广应用成熟的生产技术,努力培育和推广应用优良品种,提高农产品质量;五是建立严格的标准化规程和制度,在生产、加工、储藏和营销等各环节,全面推行标准化和绿色生态化技术。严格农产品生产档案制度,定期检查档案记载情况,切实按照规定标准,实行农产品“从产地到市场准入”的全程标准化和质量安全控制。加强品牌建设,培育打造农业知名品牌、文化品牌和绿色品牌,创立优质农产品名牌产业链。
2、发展循环农业。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大力开展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活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以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产和生活的无害化为主线,以高效产业为主导,以规模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农村沼气和加工企业为纽带,以现代农业科学生产技术为支撑,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拓宽农业发展领域,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重点实施好清洁生产、清洁能源、农业产业循环、高效农业、科技示范五个工程。加强州、县(市)、乡(镇)三级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集循环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模式的研发、集成、展示和培训于一体,引导、推动广大农业生产主体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主动参与和投入发展循环农业。
3、发展外向型农业。在落实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保障农产品供给自求平衡的基础上,实施外向带动战略,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一是大力改善农业生产、加工、贮藏、流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加大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力度,形成—批农产品外销加工基地,重点建设农产品出口基地、开拓农产品境外促销、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推出一批出口重镇、出口重点企业、出口重点产品,着力培育外向型现代农业示范区,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二是培强做大加工型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精深加工农产品,争创国家、省名优品牌。大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信息化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我县农业产业升级,增强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二)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带
围绕“三北”、东南沿海大中城市和东盟自由贸易区及欧美国家的市场销售,打好“气候、生态、特色、绿色、加工”五张牌,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品种资源优势和季节种养优势,整合全县生产力空间布局,积极发展特色型、加工型、品牌型农产品,引导优势品种推广种养向优势生产区域集中,形成优势特色产业区(带),建立区域化、标准化、设施化的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和现代化、集约化、环保化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基地),重点扶持县内现有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创新技术和开发系列新产品,引进先进加工技术和成套设备,形成高端产品与低端产品、半成品与终端产品、出口与内销产品共存的产品结构布局,重点发展蔬菜、优质粮油、食用菌和蚕桑四大主导产业。
1、优质粮油产业
(1)发展目标。至2020年全县全年稳定发展粮食种植面积33万亩、油料6万亩,其中:建立配套优质特色粮原料加工生产基地面积12万亩,产量达7万吨(水稻3万吨、薯类1万吨、啤酒大麦1万吨、豆类2万吨);优质油菜原料加工生产基地4.5万亩,产量达1万吨。
(2)产业布局。一是原料生产基地布局。以共和、江坡、新桥、安乐中海拔区为重点建立优质特色稻生产基地6万亩;建立以戌街、安乐、新桥、凤屯、江坡为重点的加工型豆类生产基地3万亩;建立以共和、新桥为重点的啤酒大麦加工原料生产基地1万亩;建立以共和、江坡、新桥、安乐为重点的双低油菜原料加工生产基地2万亩。二是加工基地布局。以共和、江坡、安乐为主建立优质稻米加工基地,以新桥为主建立特色稻加工基地,以凤屯、蟠猫、戌街、新桥为主建立马杂豆及马铃薯加工基地,以新桥为主建立啤酒大麦加工基地,以共和、江坡为主建立优质油菜加工基地。
(3)产品开发。系列包装优质精米,速食米线和卷粉,膨胀薯条、薯片、粉丝、淀粉和变性淀粉,鲜食豆类,系列啤酒饮料、系列精制油菜油。
(4)支持环节。引进、选育推广高产、优质、符合加工特性的新品种;针对不同作物品种,建立与全县生产规模相适应的良种繁育基地和种子加工基地;探索标准化、规范化高产栽培模式,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旱作农业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农业机械栽收等增产增收和节本增效技术。
(5)重点项目。牟定县优质特色粮原料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牟定县优质油菜原料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2、蔬菜产业
(1)发展目标。至2020年,全县全年发展蔬菜6万亩,建立配套蔬菜加工原料生产基地4万亩,总产量达12万吨,商品率达80%(其中:外销率达50%),实现农业产值1.3亿元、初级以上加工产值 8亿元。力争创 50个以上国家、省蔬菜名优品牌。
(2)产业布局。一是原料生产基地布局。以新桥、安乐、戌街等低热河谷区为重点布局建立冬早蔬菜原料生产基地;以共和、江坡等中海拔区为重点布局建立夏秋蔬菜原料生产基地;以蟠猫、凤屯等高海拔冷凉区建立高山反季蔬菜原料生产基地。二是加工基地布局。以共和、江坡、新桥为重点区域建立加工园区(基地)。
(3)产品开发。保鲜、洁净、脱水和速冻等蔬菜加工产品。
(4)支持环节。一是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原料生产基地基础设施、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配套节水灌溉设施;开展新品种、生物农药、生物化肥、物理杀虫、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示范推广;建立工厂化育苗基地;开展产地环境认证、产品检测、产品质量认证和科技培训。二是加工基地建设。扶持加工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成套加工设施及配套仪器的引进、购置,系列产品研究开发。
(5)重点项目。脱水蔬菜加工建设项目冻干、速冻蔬菜加工建设项目。
3、食用菌产业
(1)发展目标。至2020年全县发展人工食用菌 50万平方米,产量达 4.5万吨,实现农业产值 5000万元。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的人工食用菌种植和加工,增强出口创汇能力。
(2)产业布局。一是原料生产基地布局。在全县范围内扩大人工食用菌种植规模,大力推广长年种植的茶树菇、大球盖菇、双孢菇、香菇等食用菌。二是加工基地布局。以共和、江坡、凤屯为主建立加工基地。
(3)产品开发。系列食用菌罐头、保鲜、干品。
(4)支持环节。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人工食用菌原种生产、技术培训和信息服务;建立标准化、设施化生产基地。
(5)重点项目。牟定县人工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4. 蚕桑产业
(1)发展目标。至2020年,新发展优质高产桑园2万亩,建成新老桑园面积共4万亩。
(2)产业布局。一是原料基地布局。以共和、江坡、新桥、安乐为重点,形成茧丝产业带,凤屯、戌街为补充。二是加工基地布局。以共和、江坡为主建立茧丝加工基地。
(3)产品开发。重点生产优质生丝原料茧和高品位丝,开发丝绸制成品。
(4)支持环节。优质高产新桑园建设,低产桑园改造,配套建设蚕茧收烘设施和小蚕共育室;推广应用新优桑蚕品种、小蚕共育、省力化蚕台、纸板方格蔟等增产提质降耗实用技术。
5.食用玫瑰
在已建成1100亩种植基地的基础上,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十二五”期间主要规划布局在共和镇的散花、新甸、金马三个村委会6000亩,江坡镇民乐、龙排2000亩,凤屯镇飒马厂2000亩。提升香精玫瑰等林化工产业,到2020年,计划发展香精玫瑰基地建设10000亩。
6、鲜切花卉
我县已种花卉面积400亩,产值450万元;到2020年,计划发展到5000亩,产值5500万元。
(三)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 现代农业标准示范推广应用体系。一是完善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农业标准的制定,按照“有标贯标、无标制标、缺标补标”的原则,围绕区域内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目标,进一步强化标准化质量体系建设。制定无公害农畜产品质量标准,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从而形成一个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以优势农产品生产为龙头,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相配套,从产前的选种、育苗,到产中的饲养、施肥、灌溉和产后的屠宰、采收、包装、加工、运输,以及包括饲料、土壤、大气、水源在内的农业生产环境等各个环节的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二是搞好示范体系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做到县有示范乡,乡有示范村,村有示范户,在区域内形成一个示范网络,争取至2020年,通过示范,使标准化覆盖面积达95%以上,以此促进农业标准化的推广和普及;加大产地产品申报力度。开展产地、产品认证认定工作,是对农产品质量评价的基本手段,也是促使企业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档次和促进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有效途径,至2020年,通过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的认证数增加达 30个以上。三是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按照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要求,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和高效率,加快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的标准化建设。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制性标准,全面推广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化技术,力争实现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全过程标准化。建立完善县、乡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流通的二级检测监控体系,制定并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在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加快制定农业投入品管理办法,严格市场监管,控制违禁添加剂、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从源头上解决农产品的有害残留问题。加强农畜产品基地环境监测监管,有效控制农畜产品基地农业面源污染,争取更多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农产品生产产地认证。
2、现代农业生产物流体系。一是建立供应物流系统。整合和发挥各涉农部门的功能作用,集约化、高效率地投入各种现代生产要素,使水、电力、农膜、肥料、农药、良种、农业机械等农业生产资料及时投入农业生产;二是建立生产物流系统。鼓励多种形式成立农业服务队为农民提供种养、田间管理、机耕运输、晒收仓储服务等。三是建立销售物流系统。支持和鼓励粮食系统收储加工企业、供销公司,农产品贸易批发市场,其它农产品加工经销企业、有关购销储运企业、农产品流通大户和经济人等,加快创立配送体系、物流中心,为客户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提高信息服务的能力,实现产业升级。
3、现代农业生产管理体系。深入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在农产品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引入专业合作社的运作模式,充分运用国家对专业合作社的登记、税收、金融、财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发展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的现代农业生产管理体系,努力提高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功能、经济功能和服务功能,不断壮大合作社的实力。建立和完善市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紧密结合的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引导生产与企业和市场的对接,探索和建立各方利益保障机制,提高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至2020年全县围绕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区域布局,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训新型农民1万人。
4、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一是推动监管体系建设。至2020年,县级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乡镇机构建设纳入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二是强化检测体系建设。制定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制度,切实抓好项目实施工作,发挥好质检机构在监管执法中的作用。三是强化能力建设。进一步强化培训指导,加强质检机构资质考核工作,建立健全专家队伍,强化技术研发,争取更多的支持和投入,切实提高监管能力、检测能力、技术支撑能力,落实条件保障。四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县级检测站(中心)基础设施建设,配齐农产品安全检测、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所需的基本设备,样品前处理、快速检测仪器设备等。
5、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至2020 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农业决策、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健全完善县、乡(镇)、村级信息服务网络,构建全县“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广以“数字乡村”、“金农”、“三电合一”为重点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模式,积极提供覆盖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农民培训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服务,培养较稳定的信息员队伍和组建专家咨询队伍,多形式、多渠道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有效提升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努力实现“信息支农、信息富农”目标。二是提高农业信息服务面。通过实施农业基础数据管理体系,新农村综合管理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农业自然灾害预警系统等一批重点工程。加强县乡农业信息服务站点和信息员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息化建设,建立覆盖全县的农村信息网络和龙头企业信息网络,实现宽带光纤进村达到50%,数字电视信号乡镇覆盖率达到80%,信息服务入户率达到50%以上,龙头企业网络覆盖率达到100%,信息服务入企率达到80%以上。
(四)加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1、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以雨水集蓄利用为重点,充分调动农民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兴建山区、半山区小型抗旱水源工程;二是引导农民积极采用节水设备和技术,实施节水灌溉示范工程;三是加强基本农田整理、灾毁复垦和耕地质量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扶持,通过实施退耕还林、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加大力度改造中低产田地 万亩,逐年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规模。引导农民实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四是建设高标准农田。力争在全县建成 万亩规范化沟、渠、埂、机耕道路相配套和灌、排、栽、收管理方便的高标准农田,增强抵御干旱和洪涝灾害能力。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农民为主,规划先行、分类指导,积极作为、注重实效,分批实施、整村推进”的原则,通过实施村容村貌整治、农村能源建设、农村饮水和村庄绿化等工程,在全县新增 个整洁、优美的新农村示范村,辐射带动全州广大农村基本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村庄区划合理,建筑整齐有序,绿化水平较高,环境卫生状况较好,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从根本上解决房屋乱搭乱建、垃圾乱堆乱放、污水乱排乱流等问题,使广大农村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步发展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文明进步的新农村。
3、农产品贸易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消费需求,以确保安全、营养、保健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以加快农产品市场流通为手段,按照“企业办市场,市场企业化”的新模式,加强农产品贸易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现有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提升标准化、现代化功能,使我县批发市场在全州乃至西南地区大型农产品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新建以共和镇为主的现代化设施设备齐全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1个(蔬菜瓜果型)。扶持解决市场占地和市场场地的硬化、水电路配套、交易棚厅建设,加强和规范信息系统、质量检测系统、电子结算系统以及加工、储藏物流等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交易条件,提高市场档次,增强交易功能。
4、农产品加工园区(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我县主导产业的发展和生产力空间布局,扶持重点加工龙头企业,以开发保鲜、速冻、脱水、洁净、干制、汁制、榨制、酿制等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农产品为方向,以规模化加工和增加农产品出口创汇为目的,坚持“公司+协会+农民+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按照 “科学布局、合理规划、整合资源”的原则,在交通方便、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土地易于开发的乡镇,规划建设主导产业加工园区(基地),遵循“政府推进、企业参与、民间合作”的建设思路,抓好园区(基地)地面平整和水、电、路等功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招商引资和县内加工企业入住,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我县主导产业的做强做大,带动城乡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领导
全县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切实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领导。要在县委、县政府的有力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坚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按照中央提出的“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要求,稳定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着力构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村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持粮食产量稳定在1亿千克以上,农民年收入增长在6%以上,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按照中央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加强“三农”工作的一贯要求,坚持从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大格局、大趋势中来谋划和推进,促进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不断强化落实惠农政策,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扩大农产品加工流通、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努力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和有条件的农村人口进城定居,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全县农业部门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农业系统自身建设,紧紧围绕推进“三农”事业发展,突出“抓巩固、抓提高、抓能力、抓重点、抓落实”,树立团结干事、和谐共事、按章办事的良好作风,不断提升农业系统的凝聚力、执行力和战斗力,推动形成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确保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所确定的各项任务的顺利实施和目标的如期完成。
(二)整合资金加大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投入
一是积极争取国家、省州财政对我县农业的投入。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扩大内需和省级政府发展地方经济、增加投入的有利时机,增加国家、省、州财政对我县农业的投入规模,抓好地方配套资金的投入,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水平、农民文化教育、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投入足够的财力,以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二是增加地方信贷资金对农业的投入。争取扩大银行的农业贷款份额,特别是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金要优先用于发放农业贷款,保证农业贷款资金能够及时、足额到位。调整农业信贷结构,增加农业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农业信贷体系。三是引导民间资本对农业的投入。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完善民间投资的政策环境,制定确实倾向于民间投资的发展政策,为民间投资做好服务、引导和监督工作,开拓民间资金对农业投入。
(三)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政策
一是继续贯彻落实国家农业补贴优惠政策。农业部门和财政部门要密切配合,结合牟定县农业生产发展的实际,积极争取扩大国家农业补贴政策在我县的补贴范围和覆盖面,使我县广大农民在更大程度上受益;二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做好农村土地法律法规的宣传和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认真宣传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贯彻落实《牟定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目前,全县农村土地承包流转面积2.46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14.47%。三是抓好农村集体“三资”“五金”管理工作,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健全完善“三资”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管理。截至2015年12月,共代管村(居)委会89个、村(居)民小组1184个,代管率分别达100%和98%,共代管集体资金余额达7068.09万元。三是抓好减轻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审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18个村,加强惠农补贴资金的落实兑现监管,组织开展农民负担检查及涉农收费的专项治理,确保各项减负政策落到实处。四是积极稳妥推进戌街乡铁厂村委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成立了牟定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抽调相关人员组成工作组,制定试点工作方案,为下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打好基础。
(四)创新机制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一是创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机制。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必须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努力形成全县农业科技力量大联合、大协作的新格局。第一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和实验站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创新队伍。第二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水平。加大科技入户工程、测土配方施肥等科技推广重大项目实施力度,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第三要改革和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健全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以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和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第四要加快形成农业科技进步的强大合力。在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重大思路上形成共识,不断健全完善能够持续研发和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体制机制。
二是创新现代农业产业建设机制。围绕我县重点培植的现代农业优势特色主导产业,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带动、资金支持、市场引导等手段,引导和促进生产要素向特色优势产业区(带)集中,并以建设规模农产品基地和加工园区(基地)为载体,努力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市场主体地位和桥梁作用,加强与企业和农户间的双向衔接,引导建立健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基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稳步发展订单农业,积极探索双向服务型、价格保护型、利润分享型、协会网络型等农企联结新形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长期稳定的利益联接机制,努力形成龙头企业、保险公司、金融机构等和农户的良好协作关系,使农户最大限度地分享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利益,稳定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三是创新社会化服务机制。按照“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要求,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适当通过财政、税收等手段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公益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来,将各种符合条件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纳入到公益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来;研究制定并尽快出台指导意见,促进盈利性农业服务体系的规范发展,并适当给予财政金融支持,充分发挥盈利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对市场反应较快,导向性强,作用直接,覆盖面较广的作用。
四是创新新农村发展机制,以发展“三型经济”(生态型经济、特色型经济、外向型经济)为支撑,促进新农村生产的新发展;以实施“三个集中”(加工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为载体,促进新农村村容村貌的新变化;以培育“新型农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制)为目标,促进新农村乡风文明的新进步;以推行“三项制度”(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村级财务管理和重大事项集体决定)为保障,推进新农村基层管理的新改善;着力建设实施好县市、乡镇新农村示范新村,引领、带动全县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
(五)依法兴农保障现代农业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的《农业法》、《植物检疫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一是健全完善相应的执法机构、培养高素质的执法队伍、配备设施设备,建立健全农技推广服务、动物防疫检疫、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体制机制;二是多层面、多途径、多形式加大农业法律法规的广泛宣传力度,使广大干部群众做到知法、懂法、守法,依法开展工作、用法维护合法权益;三是围绕农业生产全过程有针对性地适时开展农业执法工作,确保科技推广标准化、生产环境无害化、生产投入和产出质量化、生产过程安全化。
(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招商引资成效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大招商、大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牟定县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在营造良好投资环境的前提下,不失时机地把“大招商”战略的聚合裂变效应引入我州现代农业优势特色主导产业项目建设,借助外力,启动内力,凝聚合力,有效利用国内外资源、资金和市场,吸引国内外民间资本进入我县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营销各环节,出精品、创品牌,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绿色农产品开发投资机制,以此推进利用国内外现代化的应用技术、现代化的物质装备、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现代的营销手段来嫁接、改造、提升我县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水平,全面加快推进主导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