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定县人民政府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水文干旱预警(2023)第5期

索引号:11532323MB1810259G-/2023-0301002 公文目录:灾害事故预警救援 发文日期:2023年03月01日 主题词:水文干旱 文  号:无文号 成文日期:2023年03月01日

楚雄州“三个10 天”水文干旱预警

一、实时水文监测

降水:据水文部门雨量站点资料统计,2 月下旬全州平均累计降雨1.7 毫米,比历年同期少2.7 毫米,27 日中部南部地区发生的小雨过程对双柏、楚雄等地旱情有缓解作用。1 月1 日至2月28 日,全州平均累计降雨2.6 毫米,比历年同期少23.0 毫米,比去年同期少58.8 毫米。

江河径流:2 月下旬,8 个国家基本水文站控制断面较常年同期相比,主要江河干流实测来水量总体偏少49.0%。其中:楚雄城区主要饮用水水源地——紫甸河牟定凤屯(九龙甸水库入库站)偏少17.0%;万马河永仁中和街偏多18.5%;蜻蛉河元谋多克偏少16.7%,星宿江禄丰董户村偏少55.1%,猛果河武定高桥偏少60.0%,渔泡江姚安地索偏少70.0%,马龙河双柏小龙潭偏少82.6%,龙川江元谋小黄瓜园偏少88.2%。

库塘蓄水:截至2023 年2 月28 日,全州库塘蓄水7.79 亿立方米,比2 月18 日减少0.36 亿立方米,较去年同期少0.29 亿立方米。按水库类型统计,全州库塘蓄水分别为:大型0.52 亿立方米、中型2.49 亿立方米、小(一)型2.13 亿立方米、小(二)型1.44 亿立方米、小坝塘1.39 亿立方米。

土壤墒情:据全州40 个土壤墒情站实时监测资料分析,2月28 日,除永仁县土壤含水量较2 月中旬略增加外,其余9 县(市)土壤含水量较2 月中旬持续减少,大部分站点土壤含水率持续缓慢降低。大部分地区土壤墒情总体适宜,元谋县、双柏县、南华县、姚安县、永仁县土壤水分含量相对较低。

地下水:截至2023 年2 月28 日,11 个代表站地下水埋深介于1.79~15.99m 之间,其中地下水位最高的是楚雄市罗家队站,最低的是楚雄市西山站。与2 月中旬相比,楚雄市小河口、罗家队、庄甸、西山及元谋县元马、姚安县栋川、大姚县六苴、元谋县元谋8 个站地下水位呈上升趋势;楚雄市三家塘、团山、上章3 个站地下水位均呈下降趋势;元谋县元马站属自流井,仍保持持续出水状态。

旱情:截至2023 年2 月28 日,有双柏、牟定、南华、姚安、永仁、元谋、武定7 个县市出现受旱情况,本季农作物最大受旱面积26.67 万亩,受旱人口18267 人、大牲畜9593 头,累计投入抗旱人数896 人、投入抗旱设施462 台(套),累计投入抗旱资金311.5 万元,累计完成抗旱浇灌面积26.67 万亩,累计解决受旱人口18267 人、大牲畜9593 头。

二、预测分析

10 天预报(3 月1 日~10 日):气象预测3 月上旬,楚雄州大部分地区以晴间多云天气为主。水文干旱预报:楚雄州大部分地区土壤含水量持续缓慢减少,旱情持续发展。从预测降水情况分析,元谋县、双柏县、南华县可能发生中度水文干旱,牟定县、姚安县、永仁县、武定县部分地区可能发生轻度至中度水文干旱,其余县(市)大部地区可能发生轻度水文干旱。

10 天预测(3 月11 日~20 日):气象预测3 月中旬,楚雄州以多云间晴天气为主。水文干旱预测:预计全州土壤缺墒情况进一步发展,大部分地区土壤墒情基本适宜,旱情持续加剧,元谋县、双柏县、南华县、牟定县、永仁县部分地区可能发生中度水文干旱,其余县(市)局部地区可能发生轻度至中度水文干旱。

10 天展望(3 月21 日~31 日):气象预测3 月下旬全州以多云间晴有小雨天气为主。水文干旱展望:预计伴随小雨天气,我州土壤缺墒现象有一定程度缓解,大部分地区土壤墒情维持适宜。但由于温度逐渐升高,结合预测降水情况研判,抗旱形式仍不容乐观,全州各县(市)局部地区可能发生中度以上水文干旱。

三、建议

根据省州级气象等部门预报和水文部门的监测预警,预计3月份楚雄州降水量为3~30 毫米,气温逐渐升高,汛前干旱较上年偏重发生,楚雄州干热河谷和水源保障不足地区可能发生中度及以上干旱,部分山区乡镇可能出现饮水困难。建议:

一是加强旱情监测预警。多部门联动,密切关注旱情发展和用水需求变化,及时组织旱情会商,动态评估分析旱情,提前开展抗旱调度。

二是保障城乡供水安全。由于旱情持续发展,需高度关注地区用水调度和供水设施的正常运行维护,优先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

三是统筹供用水调度。对辖区内水资源开展供需平衡分析,进一步完善供水方案,根据旱情发展动态适时调整供用水计划,一库一策,科学调度现有库塘蓄水。

四是节约用水、杜绝浪费。加大节约用水宣传力度,采取有力节水措施,针对区域蓄水偏少的农村地区、供水水源不足地区,提前做好节水、调水、运水等有效措施保障供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