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定县人民政府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教育信息 >> 相关政策 >> 正文

“牟定县茅阳第二小学葫芦丝课程”入选云南省第四批义务教育学校“双减”典型案例

日期:2022年08月12日   作者:   来源:云南省教育厅    点击:[]


日前,省教育厅印发通知,发布推广云南省第四批义务教育学校“双减”27个典型案例,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的示范效应。

通知指出,“双减”实施以来,各地各校积极探索、扎实推进,在拓展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探索乡村学校课后服务模式、关心关爱教师和强化激励保障、创新课后服务评价等方面涌现出一批因地制宜、富有特色的典型案例。为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的示范效应,省教育厅遴选出27个案例作为云南省第四批义务教育学校“双减”典型案例进行推广。

通知要求,各地教育体育局要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切实用好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县域体育、文化、科普等公共资源统筹协调力度,有力有效实现“双减”“双升”;注重城区学校、乡村学校、寄宿制学校等不同类型,精准施策、分类指导、城乡协同,因校制宜丰富拓展课后服务内容和形式;积极引进社会专业人士参与,引导各地各校积极探索“弹性上下班”等有效方式,建立完善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关心关爱长效机制;充分用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宝贵资源,把平台的使用与日常教学有效对接,促进与教育教学的紧密融合、常态化应用;进一步强化典型引路,围绕“双减”“双升”在州、市、县、区遴选培育一批典型,着力营造家校社协同推进的良好氛围。

丽江市玉龙县白沙完小打造乡村学校课后服务特色。 白沙完小地处白沙古镇核心区,毗连白沙壁画,背靠玉龙雪山。学校因地制宜把当地悠久的纳西民族文化和浓厚的足球氛围融入校园文化,形成了白沙细乐团、双语合唱团、民间美术兴趣班、校园足球队等一批课后服务品牌项目。一是规范管理,制度措施有效。制定“5+2”课后服务实施方案,成立课后服务领导小组,建立组织保障、安全保障、后勤保障等完整工作机制。通过发放《课后服务致家长的一封信》《课后服务协议书》等,主动向家长公告服务方式、内容和安全保障。二是细化服务,分段组织实施。第一时段,各科任教师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作业辅导,努力做到作业有效、总量控制、全批全改、及时反馈、提质增效。第二时段, 各社团老师以不同社团为单位开展足球、细乐、合唱、绘画、阅读、书法等活动,学生根据爱好自主选择。三是争取支持,确保服务到位。白沙细乐团、双语合唱团的资金来自中国青基会等。民间美术兴趣班的老师来自丽江市博物院,耗材、画纸和教师酬劳得到上海才艺社团的长期支持。校园足球队同时承担县少体校白沙训练分校任务,三位教练长期驻校教学,装备、耗材来自爱心企业资助。目前,学校课后服务已形成良性循环,学生自信阳光、近视率近乎为零;学校足球队多次荣获省级、市级足球联赛冠军,2022年7月再次荣获全省青少年足球联赛(丽江赛区)冠军,先后向山东鲁能、北京国安、上海申花等俱乐部输送了33名球员;学生美术作品入选《全国“2+1”美术教材》《全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细乐团曾多次赴上海等地演出,获得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02丽江市古城区祥和中心学校创新开展课后服务评价考核。

学校结合“校情”“学情”,把课后服务评价考核分为四部分:课时量占75%,过程管理占10%,课程质量占10%,其他占5%。一是用75%来解决“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的问题。在师资有限的情况下,学校摒弃“等、靠、要”的思想,激励广大的教师参与到课后服务中,来解决课后服务中的师资问题。二是用两个10%来解决“干好干不好不一样”的问题,分别为过程管理和质量考核。过程管理考核中10%注重安全管理、课程的落实、优化、创新,由学校行政督查组在每天督查过程中完成考核,教师签名认可后进行每月公示;质量考核的10%分兴趣班考核、学科类课后辅导考核两部分进行,兴趣班考核依据学期初制定的课后服务课程目标及考核方式,学期末按学期初制定目标及考核方式进行考核。学科类课后辅导考核与学校“绩效”考核中“教学质量”内容挂钩进行考核,根据学生一学期的学科成绩进步情况来进行考核。三是用5%的部分来补充课后服务过程中的活动、用到的学具、教具等支出,确保课后服务有效、有序开展。

03曲靖市沾益区望海小学抓实“四个一”工作机制为教师减负。

一是制度人性化,为减负保驾护航。统筹公文系统文件管理,对文件进行整合分类,同一项工作只在一定范围内安排布置一次,实现专人负责分工明确,坚决不影响教育教学秩序。统筹考核和社会事物进校园,建立“明白账”,对同一类型考核每年考核不超过两次,同时建立数据台账由专人负责管理和对外联络;社会事物进校园必须由区教体局批准。严格落实中小学作息制度、“五项管理”制度。较2021年同期精简会议80%、社会事务进校园为0件,上级考核评比检查调研次数明显下降,教师每日进校工作时间减少一个小时左右,作业批改量也有明显下降。二是育人贴心化,为减负赋正能。开展以“同课异构、故事分享”为主题的教研沙龙,以“开设幸福课程、打造幸福课堂”为主题的教学论坛,以“经验交流、感悟分享”为主题的教师大讲堂,以“朝华、丰华、茂华”为主题的课堂教学竞赛,探索出“追求独一”“关注两情”“三维设计”“明精活实”的幸福课堂教学模式。各级课题已经结题8项,111名专任教师中有省级骨干教师5人,市、区级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共计33人。三是关爱阳光化,为减负添色彩。工会关爱暖人心,每年秋季学期定期组织教师到户外开展“凝心聚力 团结协作 超越自我”拓展训练;春季学期组织教师开展健康体检。划拨经费建设舞蹈、古筝、钢琴、象棋、篮球、乒乓球等功能室,为教师日常活动开展奠定基础,目前学校共有舞蹈、古筝、篮球等教师社团10个。同时将关爱工作融入到日常德育活动,以“七彩童年系列活动”为载体,教职工广泛参与学生活动与生同乐。四是环境生活化,减负工作暖人心。以“华夏文明、国学经典”为主题,建设了桃李园、芬芳园、经典园、地理园、艺体园5大园区;以理念、礼仪、志远、书香、绿色、艺术、科普、禁毒、廉洁等20个词为主题打造了走廊文化;以“仁、义、礼、智、信、德、廉、孝”8个字为主题打造了楼梯文化;以“勤”为主题建设了温馨优雅的办公室;以“暖”为主题建设了心理辅导室……优美、舒适的育人环境和工作环境,让教职工感受到浓浓的书香味和回家的温暖。

04宣威市虹桥街道马房小学克服“小”难题写出课后服务“大”文章。

学校处于城郊结合地区,有六个教学班、一个附属幼儿园,共计191名学生、教师13人,无一音乐、体育、美术专业教师。学校克服教师需求与课程设置的矛盾,因校制宜走出了一条课后服务的新路。一是注重宣传凝聚共识。召开学校行政会议、教师会议、家长会议等,宣讲“双减”政策并听取家长、教师、学生对课后服务的意见建议,因校制宜制定课后服务方案。二是用人所长全员参与。坚持男女有别课程相通,5名男教师长于运动,8名女教师善于艺术、绘画、舞蹈,在安排课后服务教师时,男教师提供篮球、棋类等项目,女教师则提供舞蹈、绘画等服务。坚持科目为主一专一用,在安排课程时优先考虑教学科目教师,让他们把自己多年教学方法、教学实践经验、教学技能在课后服务中再次延展和运用。三是形式丰富保障到位。推进校内课后服务全覆盖、学生愿留尽留全覆盖,每班每天均开展不同形式的一小时兴趣活动,每天均有语文和数学教师进行各半小时的作业辅导,开设了书法、篮球、舞蹈、绘画、棋类、阅读兴趣活动和作业辅导多种形式课后服务。

05保山市施甸县摆榔乡大中民族小学探索寄宿制学校课后服务模式。

学校是一所村级完小,但实际上只有一二年级两个班级,每班学生人数不足10人,教师5人(包含校中园教师),没有一位专业教师。一是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把课后服务作为突破“双减”工作最好的钥匙,扭转“双减”就是不让学生作业、学习、读书等极端认识,在活动、生活中渗透育人思想,培养良好学习生活习惯。二是因校制宜“尽我所能”设置服务内容。根据教师特长,结合大部分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分班和安排辅导教师。把课后服务兴趣小组分为体育艺术、文化知识两大类,包括篮球、乒乓球、毽子、跳绳、美术、书法、阅读、劳动等基础项目和民族乐器、民族打跳等特色项目,做到人人参与、各取所长、因材施教。三是用心辅导提升质量。为避免内容单一、学生乏味,科学安排每日课后服务内容,做到定时、定人、定班级、定内容、定责任、定目标,要求教师用心做好每一次辅导。将课后服务工作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建立健全申报审批、安全管理等相关制度,确保课后服务工作顺利执行。

06昆明市盘龙区新迎第一小学“双减”构建“1+N”模式关怀“三课堂”。

一是建构作业与课后服务“1+N”模式。作业模式方面:“1”即基础作业,指向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全体学生完成并根据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分层要求;“N”即创新作业,指向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性学习,完成实践性综合性作业,通过选择性作业的实施,提高了精准施教的水平。课后服务方面:“1”指为学习困难学生补习辅导答疑和为学有余力学生拓展学习空间;“N”指各年级特色课程,积极开展多门兴趣课程或社团活动,同时利用“请进来”方式引进第三方机构、融合社会家长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实现课程立体化。二是围绕“关怀教育”办学理念构建“三个课堂”。第一课堂(课堂教学) 强化质量,以国家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确保学生在课内听懂学会;同时,提高教师作业设计的水平,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第二课堂(课后服务)创建特色,积极研发校本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自主化、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同时遴选具有资质的校外培训机构,聘请高水平的专业教师,引进棋类、书法、科学、机器人等课程。第三课堂(社会实践) 提升素养,以校外研学(劳动实践) 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为主要场所,通过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形成知识学习与综合实践、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双向互补。三是优化作业设计打造高效课堂高水平作业。组建“校级领导指引—学科委员负责—青年骨干参与”的教研团队,形成了“单元视角、目标导向、系统设计、诊断改进”的作业设计与实施理念;教导处成立“作业研究中心”,建立“分层练习题库”,出台作业设计10项原则、优秀作业10项标准、作业批改实操策略等作业质量的提升办法;各学科组每周一研讨,统一作业要求和内容,各年级组每月一会议,统筹各学科作业量;各班级建立以班主任为主导的作业统筹管理小组,调控各学科的作业内容总量,充分利用“作业研究中心”整合提炼出来的分类分层习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作业。同时,探索通过智能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对作业管理的运行过程、参与人员与相关学科进行监督和调控,培养学生作业的自我管理能力,建构关于作业管理的家校合作机制。四是做精校园文化拓展课后服务内容。如“语文+”校本课程基于语文核心素养,通过多元路径的学习方式、多学科融合的学习理念、多情景运用的效果评价,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足球精品课程坚持在传承中重塑足球课程的价值,丰富和完善“关怀”课程体系,以球健体、以球立德、以球促智,通过构建校园足球文化体系,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五是学以致用延伸实践课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如综合实践课程“向往云南·生态家园”以云南美术馆作为研学基地,以美育人、以美润心,带领学生拿起画笔画出心中的云南象,描绘“象往云南”的动人故事,共创生物多样云南;法治课程《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与云南警官学院联手,通过入校宣传、学生深层次合作学习、小小科普宣讲员向家长同学宣讲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共同构建无毒社会。通过“好家长必修课”,依托高校、专业机构及校内优秀教师组成专家保障团队,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开展家庭教育交流和专题研讨活动。

07昆明市盘龙区云波小学构建“四位一体”课后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一是建立课后服务管理体系,规范各项制度。学校建立“一案四制”课后服务管理体系,包括课后服务组织的管理机构、课程设置要求、课程申报要求、师资保障条件和学生管理要素。二是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开设“云鲤课程”。学校围绕“云波里,锦鲤跃”的办学理念和“德勤勇美”的育人目标,将地方课程和校本特色课程予以整合,形成“一个体系”,即学校总课程体系——“云鲤课程”。三是保障课后服务质量,构建“四位一体”评价机制。通过构建学校、学生和家长共同评价教师的立体化评价体系,促进教师的发展和成长,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以此确保课后服务的质量;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每个学期末教学中心会以问卷形式,对教师、学生、家长的满意度进行调查,收集反馈,了解评价学校在课后服务管理、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实施情况。

08曲靖市北关小学以“五增”为切入点落实“双减”。

一是作业布置增“控”。将作业设计、反馈及管理等纳入集体备课,从“单打独斗”到“集体智慧”。通过口头作业、实践性作业、思维导图、课堂笔记等方式,让作业从“枯燥无味”到“丰富有趣”。将作业分为基础性作业和特色作业,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定位分层,从“全班统一”到“精准定位”。教师作业批阅避免简单等级评价,把班级、学校作业展示台建成所有学生的舞台,从“简单定性”到“展示个性”。二是课堂教学增“效”。通过骨干教师示范引领、青蓝结对薪火相传、随堂听课诊断改进等多种方式打造高效课堂。如学校骨干教师与76名合同制教师、7名专项招考教师“青蓝结对”,采取随堂听课、同课异构、模拟课堂、课堂教学技能竞赛等形式,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组织送教团队前往益宁、三宝、珠街、东山等地的小学开展以“落实‘双减’政策,聚焦课堂高效”为主题的送教下乡活动,推动城乡学校交流合作共同发展。三是课后服务增“质”。精心设计课后服务“套餐”,开展差异化作业辅导,探索形成家长故事、才艺展示、诚信作业、品味经典、梦想时刻、新闻播报六个午托模式,开设人工智能、篮球、无人机、机器人、鼓号队、棋牌、器乐、舞蹈、绘画、手工、跑操等课后服务板块。四是师资力量增“能”。以校本研修实现教学者与听课者双向提升,给予教师人文关怀,结合教师不同工作年限,采取电子教案、略案、详案改变教师备课方式,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为教师补充能量。五是协同育人增“值”。通过家委会、家长会、家访架起沟通桥梁,拉近家校距离,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教育同步、同向、同轨形成教育合力。

09昆明市五华区武成小学探索作业管理新实践。

学校主动应对“双减”对学校专业水平、内涵发展提出的新挑战,把作业作为学校教育的“名片”和教育减负增效的重要抓手,实现理念更新和方法升级。一是走出作业误区,从作业改革走向学程改造。学校将作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纳入教学全过程来统筹谋划、一体设计,实施“四全”学程改造“全科视野备课、全程互动上课、全员参与教研、全面把控作业”打破作业误区。二是打通作业设计、流程监控、作业评价三个核心变量。作业控量、提质,减少重复、机械、单一作业,增加思维训练、能力提升、综合运用作业。教师基于课标、教材、课堂教学和训练要点,进行作业的设计编写,最后在学科组内研磨修改。创新形式,设置跨学科作业、个性化作业,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作业,避免“吃不饱”和“吃不了”的情况发生。三是依托信息技术优化作业管理。在电子阅卷系统支持下,全面掌握班级、年级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优势及薄弱环节。在大数据支持下,形成学校共享电子题库,整理有针对性的巩固练习题,累积形成错题库,成为学校共享资源。四是为教师赋能,为作业改进提供技术支撑。发挥校本教研活力、开展作业研究、倡导同伴互助、不同校区间经验链接转化、成果提炼五种策略为教师赋能,以创新思维解决“双减”新难题。

10曲靖市第一小学用“七美”构建特色课后服务体系。

开展益智超市、趣味数学、小小百家讲坛、红色影院、作业辅导、晚间大课间等活动,“小切口”切入推动“五育并举”的紫薇花七彩课程,构建有理念、有特色、有品质的课程图谱。一是赤色紫薇积极乐观之“心”课程传承美,开展礼仪、传统文化、心理健康等活动;二是橙色紫薇之活力无限“力”课程学习美,开展篮球、足球、乒乓球、网球、民间体育、啦啦操等活动;三是黄色紫薇仁德守信“德”课程体验美,开展经典影视、烹饪、游学、职业体验等活动;四是绿色紫薇之和谐共生“美”课程向往美,开展葫芦丝、琵琶、合唱、舞蹈、绘画、手工制作、插花、小种植、软硬笔书法等活动;五是青色紫薇之善学乐思“创”课程崇尚美,开展模型制作、趣味数字、益智游戏、校园吉尼斯、摄影等活动;六是蓝色紫薇之修身雅致“雅”课程鉴赏美,开展历史博学、汉字微读写、四季主题课程、诗词大会等活动;七是紫色紫薇之博雅多才“艺”课程感悟美,开展朗读与欣赏、相声及语言与表演、读书会、故事会等活动。

11楚雄州牟定县茅阳第二小学引入葫芦丝吹奏让课后服务有“声”。

学校将葫芦丝吹奏引入校园,开展“千人同吹葫芦丝”活动,丰富美育课堂内容和课后服务活动。通过每周安排课程教授葫芦丝,每天13:50至14:00演奏葫芦丝,让葫芦丝教学成为常态;同时每天开展“千人同吹葫芦丝”大课间活动和定期举办葫芦丝专场演出,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使学生的能力特长得到发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学校开展“千人同吹葫芦丝”活动以来,90%以上的师生已掌握了葫芦丝演奏的基本技能,并能演奏相当数量的乐曲,一大批音乐感悟能力强、演奏技能好的师生脱颖而出,师生演奏技能、水平不断提升,演奏曲目风格各异,学校的办学品位不断提升,实现了学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目标。

12大理州宾川县鸡足山镇炼洞明德小学少年宫成为“双减”大舞台。

学校依托学校乡村少年宫活动,充分发挥兴趣小组功能,有序开展系列“双减”活动。少年宫活动紧紧围绕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每天的课程分为绘画、舞蹈、书法、篮球、足球、乒乓球、合唱、电子琴、象棋、劳动实践等十多种特色项目,学生依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分层走班,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学习,学生在学习之余全面发展。学校乡村少年宫,已成为学生快乐的“大本营”,多彩个性化课后服务扮靓“第二课堂”,让课后服务活动更丰富,学生成长更多元,更多彩。学校党支部以“围绕服务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服务”为工作思路,党员教师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员教师围绕自身工作特色,坚持公益服务,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为孩子们量身定制服务内容,努力做好让家长更认可的课后延时服务工作,让学生课后有去处、活动有收获。

13曲靖市沾益区水桥小学开展特色“双减”课堂。

一是开展“我爱我家快乐厨艺”特色劳动教育。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从列菜单、买菜、摘菜、洗菜、炒菜、洗碗收筷等各个环节全程参与,亲手制作一道美食,请家长、老师、同学一起分享。班级内进行餐桌礼仪教育,启发同学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道理。活动中还适时教会学生如何正确辨别安全食品,增强学生食品安全卫生意识。二是游泳课“游”进课后服务。经召开多次家委会、班主任会议研讨,并在多方协调努力下,在曲靖市体育训练中心的支持下,以“学校+俱乐部”的校企合作模式开展特色“双减”课程,由曲靖市游泳馆免费为水桥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免费普及游泳课,将课堂向游泳馆延伸,实现游泳课“游进”小学课堂。课程采取“理论课程+游泳实践”的模式开展,学生需完成8次游泳课(每次90分钟)的学习,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游泳专项技能和自救自护技能,让学生在运动、娱乐之间充实学习生活,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14保山腾冲市四合完小学着力打造乡村小学的多彩课后服务社团。

保山腾冲市清水乡四合完小推行“1+1”课后服务模式,“1+1”课后服务模式即每天一小时社团活动加一小时作业辅导,其中学校的茶艺社团、佤族文化社团、红领巾小导游社团、美食社团深受学生喜爱和家长支持。一是茶艺社团。以“知茶名,明茶礼,爱家乡”为主题,每周开设3节茶道课,内容包括种茶、采茶、制茶、茶礼仪学习、茶诗茶歌学习等,让同学们将茶文化植入到自己的生活实际中。二是佤族文化社团。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进学校为主题,开展大课间活动,每周三、周五大课间活动跳佤族舞。三是红领巾小导游社团。以宣传学校、宣传家乡为目的,开展仪表仪态训练和口语表达,通过表情管理、仪态训练、朗读指导、实地解说等方式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四是美食社团。社团成员每天开展跟着老师进厨房活动,学生学做家乡的特色美食。菜肴根据季节特点及传统节日习俗进行准备和烹调,促进学生掌握必备生活技能,加深学生对家乡饮食文化的了解。五是皮影社团。学生通过观看皮影戏、皮影相关影视作品,了解皮影戏文化,体验皮影制作过程,学习皮影戏的表演技巧。

15昭通市大关县天星镇祥云村完小“校社结合”开设课后服务艺术课。

一是因地制宜,开设课后艺术教育。学校与社区驻村工作队取得联系,组建了一支有艺术特长的驻村干部为校外志愿服务讲师团。每周三定为“七彩祥云艺术文化日”,定期开展国画类和声乐类教学辅导,把艺术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智力启发教育相互融合渗透。二是抓实服务,精心编制艺术课程。学校领导班子和志愿者讲师团共同研究制定艺术课程方案,根据国画和声乐特点,结合学生年龄、兴趣特点、基础情况等,制定基础课程、进阶课程、审美课程三级课程。三是校社结合,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学校依托社区,开展驻村干部进学校,送文化进课堂,助力课后服务。校社结合,同向发力,构建起少年儿童教育社会大课堂,使学校教育逐渐社区化,社区活动逐渐教育化,致力推动教育振兴、乡村振兴。

16玉溪市华宁县通红甸中心小学开展“非遗进课堂文化共传承”课后服务。

学校通过每周开展两次“民族文化课”,学习当地传统的苗族刺绣及苗族芦笙舞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文化局、教体局、玉溪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部门指导支持下,聘请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学校老师等共同完成课程开发。邀请非遗文化匠人进校园对老师开展培训和指导,采用“非遗传承人+学校老师”的授课模式,将民族非遗文化内容与现代教学理论相结合,学生快速、全面地了解非遗知识,掌握民族技艺,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鼓励孩子们展示刺绣作品、表演芦笙舞,并将芦笙舞及彝族烟盒舞、三弦舞融入学校大课间活动。民族文化课堂的设立不仅是对当地民族文化教育资源的探索,也是“双减”之下学校与爱心企业助力丰富教育形式的创新尝试,做到“双减”与“传承”相辅相成,既发挥了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又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业内容,也让当地的非遗文化匠人们有了“传承人”。

17昭通市威信县庙沟镇宗家小学拓展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形式。

一是开垦校园农场,劳动创造快乐。学校设计开展校园农场建设,每天下午由校长监督指导,班主任领队,四五六年级划分农场板块,轮流进行校园农场开垦。二是辅导形式多样,调节学习氛围。教师结合语文教学特点,鼓励学生去思考、探究、创新,带领学生开展既能掌握知识又能放松身心的课后服务,如“小小书法家”“朗诵比赛”“诗歌创作集”等活动。三是创新作业设计,激发学习兴趣。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作业,如“日记漂流本”,学生用做游戏的方式完成作业,轻松愉快,并且能达到合作学习,共同提高的效果。四是关心爱护学生,及时疏导心理。教师深入六年级课堂开展谈心谈话,从“心态、缘分、梦想”三个方面帮助学生疏导情绪、稳定心态,引导他们珍惜时间、努力奋斗,打赢小学的最后一场战斗。

18曲靖市麒麟区第三小学高质量落实课后服务。

一是科学规划,全体共建。学校制订详细的校内课后服务工作方案,明确课后服务课程、时间和安全等内容;做好摸底调查工作,合理细致安排,建立相关台账,做好资料收集;统筹谋划,精心组织,努力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后服务,完善课程内容体系,打通课后服务与“五项管理”、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的融合路径。二是提高效率,减轻压力。学校积极发挥集体智慧,倡导“推门听课”,教师在课后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讨论教学,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共同探索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推动课堂改革,形成教师引导、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材编排特点、教学重难点合理应用适宜的教学策略;学校以年级为单位,统一教学进度,同学科教师研讨学生学习情况,从而统一与分类布置作业相结合,力求作业精、准、实,避免无效、重复的机械作业。对作业进行公示,任教学科教师相互协调学生作业,作业时长不得超过规定时间。三是特色社团,多姿多彩。学校社团活动采取学生自愿参加、自主管理、自觉学习的方式,力求做到趣味性、人文性、知识性和实用性。打造精品特色社团,如今已有排笛、口风琴、古筝、合唱、舞蹈、纸雕、版画、创意拼接画、重彩画、综合材料绘画、书法等社团活动。

19西双版纳州勐海打洛镇小学以评促教为“双减”工作指明方向。

一是抓好作业管理。依据新修订的《西双版纳州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考核评分细则》《勐海县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考核评分细则》制定了《打洛小学教师评价办法》,从备、讲、批、辅、考、思、研七个方面对教师教学常规提出具体要求。在集体备课中设计基础作业,寒暑假引导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常态化布置蒲公英阅读活动。教师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学生完成好基础性作业,强化实践性作业,探索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并坚决杜绝学生作业变家长作业或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二是抓实课后服务。制定《打洛镇小学关于做好学生课后服务的工作方案》,遵循“家长自愿、校内实施、有效监管”原则,成立课后服务领导小组,对课后服务工作进行全面管理;开展多样课后服务内容,由专业教师带领开设篮球、男子足球、绘画、啦啦操、舞蹈课程;书香引路梦启航,每周设置1堂阅读课、每周一至周四室外阅读课后服务活动、保障学校图书室开放时间、完善班级借阅痕迹,开展读书卡兑小礼品活动,每周评选书香班级、阅读之星唤醒学生阅读兴趣;学业辅导夯实基础,学生在教室完成作业,减轻回家后作业负担;助力教师成长,为教师搭建课堂展示、研讨、交流的平台,开展青年教师公开课等形式多样的研讨课,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20玉溪第一小学教育集团以评促“双减”取得实效。

学校以“双减”为契机,围绕“童心教育”理念,以“五变”开放式评价模式创新形成学习“评价=过程+学习达标”的评价模式。一是创新评价工具手段,形成“N总=N1(n1+n2)+N2(n1+n2+n3)”的评价模式。学校关注学习过程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知识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一二年级用趣味达标方式替代纸笔考试,各科根据儿童特点和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置趣味达标卡,形成了各个学科的“N1(n1+n2)+N2(n1+n2+n3)=N总”评价模式,N1为过程评价,N2为基于学科课标的分项达标,N1和N2都进行星级(1-5星级)评价,“N总”为综合评价,是基于“N1+ N2”星级评价基础上的等级评价(优 、良、中、待提高)。二是教学评价突出“五变”,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学校教学评价实现“五变”,变期末教学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变注重评价学科知识为注重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变“纸笔考试”为“趣味闯关达标”成趣味活动,变考官只是老师为考官是“老师+家长+同学”,变考试地点由教室变为室外活动场地。三是“双减”“双升”同步推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以评价改革 “倒逼”学校课堂教学、教学科研、教师培训、绩效考评等系列工作的改革,组成由学校(学区)领导、学校(学区)学科教学名师、地方高校、上级教科研部门专家、家长代表组成五维度的学校管理和学科教学督导专家(考评)组,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督导监控,对教师“教”和学生“学”进行有效指导,形成全过程督导下的“训—研—督—导—评”、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改革闭环,实现“双减”与“双升”同步开展。

21怒江州兰坪县第三完全小学技术赋能助力双减。

学校依托信息技术,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与教育教学的创新融合,形成“云+网+端”的多元互动智慧课堂,营造情景化、立体化、多元化的学习氛围,形成优质教育生态。一是基于思维发展的语文课堂。利用网络平台增加阅读拓展和话题写作两个环节,采用从读学写自主迁移—自主审题明确要求—阅读例文学习写作—多向选材指定内容— 导图提纲自主写作—习作分享修改评价的教学模式,引领学生品味语言、体会情感、领悟写法,丰富阅读量,提升写作经验。二是合作探究的智慧课堂。统筹布局,通过“学—自主选题、调查研究”“研—活动探究、作品构思”“创—学以致用、以终为始”“评—过程展示、展示交流”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在做中学、学中创、创中享的新型教学过程,树立创新意识,启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三是注重教师全面发展。加强教师培训,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公开课、观摩课、教学研讨会等活动,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四是课后服务课堂助成长。两个批次开展美术类、艺术类、科普类、体育类、文学类等19个课后服务项目,促进学生阳光健康成长。

22玉溪市江川区翠峰中心小学将“双减”“双升”融入劳动教育过程。

一是落实课程方案、创新课程内容。通过三至六年级每周开设一节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课,一、二年级每周开设一节综合实践课,采用理论学习、基地实践、校外公益劳动相结合的形式,开发“动物孵化”“手工编织”“蔬菜育苗”等校本课程。二是用活劳动基地,强化实践锻炼。把劳动实践基地分为水培、育苗、种植、孵化、养殖及文化长廊六个区域,探索形成“四进三出二服务一示范”管理模式,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分享劳动成果活动。坚持一体化种植模式,师生共同管理并参与种苗、培育、移栽、田间管理、采收的全过程,实践中培养学生劳动素养。坚持一站式养殖模式,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开展孵化实践,参与孵化、育雏、饲养、出栏的全过程。三是拓宽劳动途径,提升综合素养。推进家务劳动常态化、校外劳动规范化,根据年龄特点制定“日常家务劳动清单”和“寒暑假家庭劳动清单”,学生将劳作情况记录在《成长手册》中。整合劳动教育资源,与校外工业园区和种植基地合作,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等活动,开拓、创新校外劳动教育内容。四是探索评价机制,养成劳动品质。学校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编制《劳动教育成长手册》,全面、客观地记录校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定期制作“劳动实践展示卡”,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劳动品质。

23楚雄州禄丰市勤丰镇小学着力促进双减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成长。

一是强师德铸师魂,提升政治素养。利用每周的工作例会、月主题党日活动、国旗下的演讲,抓实抓牢师德教育,让优秀教师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鼓舞带动更多的教师。二是聚焦核心素养,更新教育理念。学校分学科、分年级举行“如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主题教研活动,组织州市级骨干教师,分学段、分学科、分篇目挖掘、共享学科素养,提升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为真正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创新教研形式,打造高效课堂。分片区开展课改行动小组轮值活动,定期开展教研活动,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交流,接力共进”的目的。四是搭建平台,丰富教师内涵。搭建阅读引领思想平台,依托内部刊物《勤丰小学教育》刊载教师教育教学反思、随笔、读后感和教育故事。搭建名师引领成长平台,成立语文、数学、班主任名师工作室,定期开展名师工作室活动。搭建交流促进提升平台,组织班子成员、优秀骨干教师等成员与土官小学、金山镇小学、城南小学等开展校际交流和培训学习。五是加强教师才艺培训,促进课后服务质量提升。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组织教师才艺展示、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比赛,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24曲靖市罗平县九龙小学把民族团结之花种在孩子心田。

学校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创建中按照“一个目标、两个平台、三个机制、四个着力”的工作思路和具体做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营造出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一是聚焦“一个目标”。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目标推进创建民族团结活动进学校、进课堂,学生牢记自己是中国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搭建“两个平台”。整合现有资源,搭建教师“培训平台”和学生“教育平台”,通过专题培训、校际交流、校本教研等方式提高教师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教师素质能力,提高民族团结教育水平。三是完善“三个机制”。把建立健全组织领导、计划方案、考核评定等作为学校落实推进民族团结教育的制度保障,各部门、各年级具体推动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创建工作目标、内容、实施办法与途径,协调抓好全校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工作,建设全体师生手足相亲的“共有精神家园”。四是注重“四个着力”。着力把“课堂、活动、宣传、文化”整合统一,立足课堂教学,以活动为载体,以宣传为手段,以文化为导向,打造教育主阵地,提升教育成效,营造浓厚民族团结教育氛围。

25西双版纳州允景洪小学深挖民族特色依托“允美”课程育人。

西双版纳州允景洪小学以“允美文化”为引领,开展“红领巾”小社团、“校园职业化”、文化名人进校园、欢度民族节日庆典等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是开展“红领巾”小社团,落实学生素质教育。每周五下午学生不带书包到学校,开设管乐队、啦啦操队、书法社团、象脚鼓社团、傣陶、葫芦丝社团等校级、班级社团,创新、实践《社·傣陶》《民族歌曲》等校本课程。二是强化职业体验,开展劳动教育。围绕“劳动教育”“职业体验”开展“校园职业化”活动,设置允美电视台、允美小交警、允美城市管理局等十七种部门和机构,学生收获丰富职业知识与技能。三是文化名人进校园,传承民族文化。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把傣陶艺术纳入学校特色美术教育,研发校本教材《社·傣陶》,引导学生了解、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四是欢度民族节日庆典,弘扬家乡文化。每学年开展“弘扬家乡文化”艺术月活动,开展民族舞蹈、民族歌曲、民族服饰比赛活动,举办校园赶摆场活动。五是打造特色校园,凸显允美特色。利用校园走廊、墙壁、宣传栏、学校公众号等载体,宣传学校特色,创设良好文化环境。六是开展校内外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每学期组织学生到西双版纳州博物馆、西双版纳南药园、消防大队等地参观学习,与各单位共同举办“西双版纳文物进校园”“青少年科技传播行动”等活动。七是发展艺术体育,绽放“允美”光彩。利用大课间学习民族体育项目,每天下午放学在全校开展足球、篮球、民族体育竞赛活动,全面实施校本课程,学生会唱民族歌曲、跳民族舞蹈、演奏民族乐器,促进全体学生掌握艺术、体育技能。

26曲靖市会泽县翠屏小学“减负提质”两手抓促“双减”落地。

学校坚持“减负不减质·减负要提质”原则,立足实际从备课、课堂教学、作业管理、课后服务等多方面做好提质增效的“综合运算”,让学生成为“双减”政策的受益者。一是提升教师能力,打造高效课堂。着力打造硬核教师团队,推进名师工程建设,实施教师三级培养模式。通过“师徒结对”“骨干教师讲座”和“示范课”等平台,促进青年骨干教师快速成长。扎实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做到“专业地读懂教材,用心地读懂学生,智慧地读懂课程”。把教师校本研训视为学校发展的基石,践行“童心教育”的理念,全力打造基于儿童立场的高效率、轻负担的生态课堂。二是加强作业管理,优化作业设计。制定实施方案,对作业设计、布置、批改、分析等环节实施全过程管理。开展以“全面优化作业设计”为主题的研讨活动,对作业设计的科学性、针对性、探究性和实践性作深入研讨。开展作业管理与设计案例展评活动,深化作业管理改革。三是创新趣味测试,探索多元评价。有序推行“小学一二年级取消纸笔考试新规”,语文主要从“词语大通关”“朗读小能手”“诗词小达人”“说话我能行”几个板块进行测评;数学主要从“推理小警察”、数据收集整理、解决问题、图形变变变几个模块进行测评,发挥多元评价的教育功能和导向功能。四是践行阳光体育,增强学生体质。高度重视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从课前组织开展晨跑活动、大课间活动、眼保健操活动、田径运动会、球类运动会、课间操大比拼、跳绳比赛等体育活动,保证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切实增强了学生的体质,降低近视率。五是丰富课后服务,落实五育融合。分段开展课后服务,第一时段以作业答疑为重点,指导学生完成家庭作业,让学生不背书包回家成为可能。第二时段以走班制的社团服务为主,小学一、二年级侧重阅读指导、手工操作、游戏活动等,三至六年级侧重兴趣小组、综合实践等。学校共成立了校级社团29个、年级社团45个,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27云大附中星耀小学部开展闯关活动。

一是育博文少年,续红色基因。该环节围绕“喜迎党的二十大的召开”进行设计,针对语文、数学、音乐、劳动各学科重点,设置认读生字词、朗读课文、超市乐园、我会算、玩转图形、歌曲表演、劳动手工制作等活动。二是锻强健体格,树科技自信。体育学科分设“中国高铁”“神舟14号”等关卡,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强健体格体魄。语文学科将“科技强国”融入关卡设计,学生依据思维导图对课文进行复述,回顾学科知识要点。数学学科通过考察学生对数的概念,深植科技自信。三是游英语乐园,扬冬奥精神。英语学科以“奥运村大冒险”为主题,通过“餐厅点餐”“认识冬奥会健儿”等关卡检验英文听说读写的基础能力。体育学科分设“一起向未来”“身残志坚——致敬北京冬残奥会”小关卡,制定“两人三足”“多人协作单脚直线运动”项目。书法学科借助冬奥主题,制定“解码汉字”“翰墨歌冬奥”情境关卡。四是悦览群书,致敬英雄。设置“‘平’分秋色”“禾下乘凉梦”数学关卡,围绕“名家鲁迅”开展“百草园里光滑的石井栏”“雪天与闰土雪地捕鸟”等阅读活动。五是劳动怀感恩,美育爱家国。一年级科学、美术及劳技学科设立“小小动物观察家”“认识最美的乡村” 等关卡。二年级英语、美术学科以“缤纷四季赏云南”和“传统民族工艺”为主题,开展情景对话、辨认工艺品等活动。

上一条:高考期间致全县广大市民朋友的倡议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