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定彝绣产业劳务品牌,根植于牟定县悠久的彝族文化底蕴之中,依托“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彝族左脚舞之乡”的美誉,走出了一条“非遗活化+促进就业+农民增收”发展新路子,实现了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的转变。
政府主导,构建彝绣文化产业生态。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制订了《牟定县彝绣产业发展规划》。通过政策扶持、贷款贴息、税收减免、市场开拓等措施,推动彝绣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建成了彝绣一条街、彝和园民族文化产业园等产业集聚区,形成“乡乡有车间、村村有绣坊”的发展格局。
技艺传承,激发彝绣活力。注重技艺的传承与创新,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不断提升绣娘的刺绣水平,并联合职业院校开展刺绣技能培训,年均培训绣娘近1000人(次)。同时,成立了彝绣协会和青年彝绣创新协会,瞄准省外市场,研发新型彝绣产品,实现了技艺传承与人才储备双提升。

创新驱动,拓宽市场路径。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多次亮相昆明国际博览会、意大利米兰时装周等国内外知名展会,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推动彝绣从传统服饰向家居装饰、文创产品、文旅产品转型,开发出30余类100多种产品,满足了多元化需求。通过连锁经营、网上销售等现代经营模式,推动民族刺绣产品网店销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打造品牌,传递彝绣名片。擦亮彝绣金字招牌,统一推广“楚雄彝绣”区域公共品牌,并通过国际展会和电商平台扩大影响力,形成“传统+时尚”的品牌形象,让彝绣成为牟定县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
企业联动,激活乡村经济。采用“企业+协会+绣娘”模式,企业与村组共建30余个绣坊和车间,为绣娘提供稳定订单和技术指导,实现了“家门口就业”。通过“妈妈回家”工程,解决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问题,促进家庭团聚与社会稳定。同时,吸引外出务工妇女返乡从事彝绣行业,绣娘人均月收入从2013的563元增至2024年的3180元,打造了“背着娃、绣着花、养着家”的乡村就地就近就业新模式。
文化赋能,产业融合发展。彝族刺绣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涌现出鲁翠芹等一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将彝绣与文化旅游结合,打造“彝绣文化体验游”,吸引游客参与刺绣工坊互动,带动周边餐饮、民宿产业发展。设立“彝绣展示馆”“彝绣坊”,开展技艺比拼和传习活动,将彝绣纳入文化振兴课程,培育年轻一代传承人,涌现出了金瑞瑞、张建勋、普明惠等一批彝绣传承发展的新秀。
牟定县以“指尖技艺”撬动“指尖经济”,探索出一条民族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特色路径。通过“企业+协会+绣娘”的协同模式,将这一传统手工艺转化为富民产业。目前,全县有彝绣企业及商户150余家,从业人员达8800余人,年产值突破5000万元,产品远销国内一线城市及海外市场,彝绣成为牟定县的一张亮丽名片。(陈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