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森,男,彝族,中共党员,1960年6月生,1994年至今在牟定县凤屯镇腊湾村委会工作,先后担任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村监委主任等职。30年来,他把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对各族群众的热心,默默熔铸于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中,用自己的初心和赤诚,诠释着对党忠诚和为民情怀。
化解邻村纠纷事 设立“民族团结日”
腊湾村委会与姚安县新民村委会毗邻,同属彝族聚居区。早些年,两村群众因山林、水源、田地纠纷不断,村组虽隔河相望、鸡犬相闻,但两村村民却老死不相往来。面对这一“老大难”问题,李国森走村串户访民情,得知两村的矛盾表面看是资源权属纠纷,实则是双方交往交流交融不深、对党的民族政策理解不透所致。
于是,他带领村干部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结合每年农历二月十五彝族群众“赶山集”的传统,他主动牵头联络,促成两村群众共同约定把农历二月十五定为“民族团结日”,由两地村委会轮流举办协商座谈会,双方县、镇、村组领导和群众共同参与,现场协商解决群众的纠纷问题。“民族团结日”从举办至今从未间断。如今的“民族团结日”已不仅仅是协商议事的载体,更成为各族群众感情交往、商贸交流、文化交融的日子。每年这一天,还邀请有关单位、各族群众参加,两地群众身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成为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四个与共”共同体意识的节日品牌。
“搭亲家”增感情 亲戚之间好说话
通过每年举办“民族团结日”,两个村群众之间的矛盾得到有效化解。如何巩固成果,李国森想到:亲戚之间好说话,一家人的事好商量,想办法让两地群众成为亲戚。他想到做到,自己带头与新民村委会大平地村的一位女子喜结连理。在他的带动下,两个村很多各族青年实现了通婚,两地走亲戚、串门子成为常态。随着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不断深入,“中华民族一家亲”理念深入人心。群众自发组织、共同修建促进两地发展的连心桥、团结路,形成了基础设施共连、产业发展共谋、发展成果共享,各族群众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生动局面。
办学修路促交融 各族群众心相连
腊湾村海拔高,四季寒冷,进村之路九曲十八弯,有“冬天里的山湾”之称。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语言不通、公路不畅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李国森的奋斗目标。语言不通就办学校,从娃娃抓起,带动全村群众学讲普通话。路不通就开山劈石,带领群众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耗时2年建成腊湾通往县城的15公里山路。回忆起那段时光,李国森眼里噙满泪花:“那段时间真是苦,没好好吃过一顿饭,10多天住工地上,嗓子喊哑、衣服磨破,但为了群众能走出大山,再苦再累也值得。”路通了,村民富了、村子美了,腊湾村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当地有名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以身作则当表率 传承保护玛咕舞
玛咕舞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被称为人类古老舞蹈的“活化石”。也正是李国森,才让这个濒临灭绝的舞蹈技艺得以传承。他自小受到民族文化熏陶,能歌善舞,到村委会工作后发现玛咕舞有濒临失传的可能。于是,他收集和整理玛咕舞曲谱资料,支持老艺人跳玛咕舞,鼓励年轻人学玛咕舞。在他的努力下,2006年6月,玛咕舞被楚雄州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先后培养传承人省级2人、州级1人、县级4人。为让玛咕舞文化薪火相传,他牵头建成玛咕舞文化传习所,组建了一支60余人的玛咕舞表演队,以玛咕舞为文化纽带,广泛开展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如今,玛咕舞成为州、县民族文化表演中不可或缺的艺术精品,特别每年建党节、国庆节期间,以玛咕舞展演庆祝党的生日、祖国的生日成为传统项目,各族群众“五个认同”不断增强。
李国森30年如一日,带领全村各族群众闯出了一条致富路,腊湾村由过去的穷山村变成了现在的幸福村。他践行了一名基层共产党员的初心,用真情奉献浇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沃土,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绚丽绽放、馥郁芬芳。他先后被评为云南省“十一五”扶贫开发先进个人、楚雄州优秀村干部、“楚雄好人”,腊湾村先后被省、州、县授予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称号。(通讯员)